back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上海 / 南京

上海市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擁有眾多著名古蹟景點,氣候溫和濕潤適宜居住,未來將建成兼具國際經濟、金融與貿易的中心;南京簡稱寧,江蘇省省會,位於長江下游,屬寧、鎮丘陵地區,境內山環水繞,形勝天然,古有「虎踞龍盤」之稱…… 上海市,簡稱滬,為中央直轄市,亦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 上海總面積​​0.63萬平方公里,地處長江三角洲近海部位,是長江奔瀉東海的過程中,在入海口所形成的一塊沖積平原﹔地處長江三角洲前緣,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上海天生佔有地理上的優勢,交通便利外加腹地廣闊,使上海成為一個甚具發展潛力的港口;目前上海已發展為我國的經濟中心和最大港口城市,並列居世界級的大都市與金融中心。 上海擁有眾多著名古蹟景點,以歷史人文景觀為主。豫園,嘉定孔廟、古漪園、秋霞圃、松江方塔、醉白池、青浦曲水園、澱山湖,都是熱門觀光勝地。由於港口通商之因,上海風氣較其他城市開放,中西文化融合的結果,使得上海市的建築融合了東、西方色彩,其中黃浦江畔的外灘建築群更有"萬國建築博物館"之稱。 上海是中國重要的文化中心, 擁有包括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大、同濟大學等著名大學在內的40所學校 是中國近代和現代文化藝術的發源地,也是東西文化的匯集點。上海已確定了邁向21世紀的長遠發展戰略目標,上海將會建成兼具國際經濟、金融與貿易的中心,而浦東新區則將成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經濟開發區,成為新的國際經濟中心城市。 南京為江蘇省省會,是中國五大文化古都之一,是中國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地。由一至十五世紀,曾有十個朝代在此建都,所以稱為“十朝都會”。南京居長江下游,接近大運河,交通十分便利。早在5000多年以前,已有原始村落的出現。它已擁有2460多年的建城史,初名越城,戰國時楚國在石頭山上置金陵邑、秦改​​為秣陵、三國時稱建業、西晉末稱建康,其後六朝(東晉、宋、齊、梁、陳)均建都於此、唐代稱升州,宋易名為江寧、及至明初才定名南京。 南京自六朝以來,十里秦淮沿岸,尤其是夫子廟地區,文運昌盛,市肆繁華,有著星羅棋布的古跡遺址,中山陵園,莊嚴肅穆;長江大橋,天塹通途;金陵飯店,拔地凌空;玄武湖、莫愁湖,晶瑩剔透,宛若明鏡;明孝陵、古城垣等明清建築,風貌古樸。 南京的歷史久遠,且有多個皇朝建都於此,足以證明其地理上的重要地位,而經歷了幾千年文化歷史的洗禮,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很多,因此不失為一處尋懷探古的好地方。
各集介紹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北京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北京
北京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多彩多姿。是人類發源地之一和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早在70萬年前,「北京人」即生活於周口店地區。 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春秋戰國時期燕國建於薊,遼的南京、金的中都均在此地區,元、明、清三代,北京更成爲全國的政治及文化中心。因此,皇家宮廷、園林、朝壇及宗教建築遍佈,且大多保存完好。長城、古運河均以此爲北端。北京舊城乃是世界上現存規模宏大的完整古城。其南北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高大城樓、典型街區、四合院群仍保存較完好,爲珍貴歷史文化遺産。
北京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多彩多姿。是人類發源地之一和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早在70萬年前,「北京人」即生活於周口店地區。 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春秋戰國時期燕國建於薊,遼的南京、金的中都均在此地區,元、明、清三代,北京更成爲全國的政治及文化中心。因此,皇家宮廷、園林、朝壇及宗教建築遍佈,且大多保存完好。長城、古運河均以此爲北端。北京舊城乃是世界上現存規模宏大的完整古城。其南北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高大城樓、典型街區、四合院群仍保存較完好,爲珍貴歷史文化遺産。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人間城廓 / 天津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人間城廓 / 天津
天津既是歷史文化名城,又是北方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地處華北平原的東北部,東臨渤海,西北與北京接壤,是首都的重要門戶。作爲中國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天津已擁有56個碼頭泊位和30條國際定期班輪航線,年吞吐量達2400多萬噸。天津港是以外貿爲主的國際港口,它同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個港口有著貿易往來關係。 天津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天津歷史博物館、自然博物館和藝術博物館等收藏了許多珍貴文物。民間工藝品楊柳青年畫、彩塑、風箏、地毯等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而文學方面,興盛於清初的園林文化,以水西莊文化爲代表的天津文學曾鼎盛一時,天津書法、美術藝術源遠流長,清代以來更是名家輩出。在民間工藝方面,畫面絢麗的楊柳青年畫,形神兼備的「泥人張」彩塑,彩繪逼真的「風箏魏」風箏,玲瓏剔透的「磚刻劉」磚雕,堪稱天津工藝四絕。
天津既是歷史文化名城,又是北方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地處華北平原的東北部,東臨渤海,西北與北京接壤,是首都的重要門戶。作爲中國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天津已擁有56個碼頭泊位和30條國際定期班輪航線,年吞吐量達2400多萬噸。天津港是以外貿爲主的國際港口,它同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個港口有著貿易往來關係。 天津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天津歷史博物館、自然博物館和藝術博物館等收藏了許多珍貴文物。民間工藝品楊柳青年畫、彩塑、風箏、地毯等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而文學方面,興盛於清初的園林文化,以水西莊文化爲代表的天津文學曾鼎盛一時,天津書法、美術藝術源遠流長,清代以來更是名家輩出。在民間工藝方面,畫面絢麗的楊柳青年畫,形神兼備的「泥人張」彩塑,彩繪逼真的「風箏魏」風箏,玲瓏剔透的「磚刻劉」磚雕,堪稱天津工藝四絕。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承德 / 保定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承德 / 保定
承德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十大風景名勝、旅遊勝地四十佳、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是國家甲類開放城市。 1994年位於承德市的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爲世界文化遺産,從而使承德步入了世界文化名城的行列。 位於承德的世界最大皇家園林——避暑山莊,佔地564萬平方米,分爲宮殿區和苑景區兩部分,西山東湖,山巒起伏,蒼松翠柏,水草豐茂,建築古樸典雅,集南北園林建築藝術之精華,兼具南秀北雄之韻美,園中有園,勝景薈萃,被康熙譽爲「自有山川開北極,天然風景勝西湖」。 另一勝景外八廟,是一個皇家寺廟群。金碧輝煌的寺廟群,集滿、漢、蒙、藏、維多民族佛教建築藝術之長,氣勢磅礡,風格迥異,如眾星捧月遍佈山莊週邊,加上承德特有的「丹霞地貌」,大自然的億萬年精雕細刻,鬼斧神工,形成了千姿百態的奇觀,遠眺近視,形態奇特而逼真,「山莊咫尺間,直作萬裡觀」。
承德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十大風景名勝、旅遊勝地四十佳、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是國家甲類開放城市。 1994年位於承德市的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爲世界文化遺産,從而使承德步入了世界文化名城的行列。 位於承德的世界最大皇家園林——避暑山莊,佔地564萬平方米,分爲宮殿區和苑景區兩部分,西山東湖,山巒起伏,蒼松翠柏,水草豐茂,建築古樸典雅,集南北園林建築藝術之精華,兼具南秀北雄之韻美,園中有園,勝景薈萃,被康熙譽爲「自有山川開北極,天然風景勝西湖」。 另一勝景外八廟,是一個皇家寺廟群。金碧輝煌的寺廟群,集滿、漢、蒙、藏、維多民族佛教建築藝術之長,氣勢磅礡,風格迥異,如眾星捧月遍佈山莊週邊,加上承德特有的「丹霞地貌」,大自然的億萬年精雕細刻,鬼斧神工,形成了千姿百態的奇觀,遠眺近視,形態奇特而逼真,「山莊咫尺間,直作萬裡觀」。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大同 / 平遙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大同 / 平遙
平遙位於中國山西省中部,平遙古城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距今已有2700多年歷史,到目前為止,仍然保留著明、清時期的縣城風貌,可以說是歷史上保存最完整的古城。 到過平遙的人都說平遙就如一座大型歷史博物館,在其中保存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平遙著名的三寶包括:古城牆、鎮國寺、雙林寺,都是到訪幹遙所不能錯過的地點。 第一寶:古城牆──平遙古城高12米、週長6.4公里,古城最初的規模較小,明朝洪武三年後才擴建成現在的規模。它是按照中國漢民族傳統城市規劃和佈局所修建的縣城,在封閉的城池裡,以市樓為中心,大街小巷縱橫交錯,交通四通八達。民宅全是青磚灰瓦的四合院,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城內還建有一些大小廟宇、老式店鋪,勾劃出明、清時期市井繁華的風貌。 第二寶:鎮國寺──建於五代(公元十世紀)時期的鎮國寺萬佛殿,是中國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結構建築,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殿內的五代彩塑是珍貴的雕塑藝術珍品。 第三寶:雙林寺──位於古城西南方的雙林寺建於北齊武平二年(公元571年)。該寺保存有很多元、明時期的彩塑佛象,因此雙林寺有“彩塑藝術的寶庫”之稱號。 古老的平遙城鎮在今天依然充滿了魅力。他在人類文明快速發展下仍然完整保存了歷史的遺產,而平遙古城象徵著中國歷史發展中,一幅展示人們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像。
平遙位於中國山西省中部,平遙古城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距今已有2700多年歷史,到目前為止,仍然保留著明、清時期的縣城風貌,可以說是歷史上保存最完整的古城。 到過平遙的人都說平遙就如一座大型歷史博物館,在其中保存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平遙著名的三寶包括:古城牆、鎮國寺、雙林寺,都是到訪幹遙所不能錯過的地點。 第一寶:古城牆──平遙古城高12米、週長6.4公里,古城最初的規模較小,明朝洪武三年後才擴建成現在的規模。它是按照中國漢民族傳統城市規劃和佈局所修建的縣城,在封閉的城池裡,以市樓為中心,大街小巷縱橫交錯,交通四通八達。民宅全是青磚灰瓦的四合院,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城內還建有一些大小廟宇、老式店鋪,勾劃出明、清時期市井繁華的風貌。 第二寶:鎮國寺──建於五代(公元十世紀)時期的鎮國寺萬佛殿,是中國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結構建築,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殿內的五代彩塑是珍貴的雕塑藝術珍品。 第三寶:雙林寺──位於古城西南方的雙林寺建於北齊武平二年(公元571年)。該寺保存有很多元、明時期的彩塑佛象,因此雙林寺有“彩塑藝術的寶庫”之稱號。 古老的平遙城鎮在今天依然充滿了魅力。他在人類文明快速發展下仍然完整保存了歷史的遺產,而平遙古城象徵著中國歷史發展中,一幅展示人們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像。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 / 沈陽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 / 沈陽
沈陽位於遼寧省的中部,是遼寧省省會、中國的重工業城市、東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通樞紐,同時也是歷史久遠、擁有豐富文物遺產的古城都。 早在7200多年前,人類已經開始在這裡生活居住,到了漢代建侯城,遼、金時稱為沈州,明代在金、元舊城址上重建沈陽中衛城,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遷都沈陽,是清入關前的政治中心。沈陽市是屬於多民族居住地區,其中包括了漢族、滿族、朝鮮族、回族、錫伯族和蒙古族等32個種族的集會之地。 沈陽著名的古跡包括:沈陽故宮、北陵、東陵、新樂遺址、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永安石橋、塔山山城等。其中沈陽故宮是除北京故宮外,另一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群,同時它也是清代最早的宮殿建築群,是清太祖和清太宗所建造和使用的宮殿。城北的北陵(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極和皇后的陵墓。城東北的東陵(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陵墓,其中依地形所建造的108級台階,象徵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是福陵的重要標誌。新樂遺址是7200年前石器時代的一些原始社會遺址,它豐富的石器、陶器、煤製精品、木雕珍品、古房址等歷史文物現今還保存在博物館中。
沈陽位於遼寧省的中部,是遼寧省省會、中國的重工業城市、東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通樞紐,同時也是歷史久遠、擁有豐富文物遺產的古城都。 早在7200多年前,人類已經開始在這裡生活居住,到了漢代建侯城,遼、金時稱為沈州,明代在金、元舊城址上重建沈陽中衛城,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遷都沈陽,是清入關前的政治中心。沈陽市是屬於多民族居住地區,其中包括了漢族、滿族、朝鮮族、回族、錫伯族和蒙古族等32個種族的集會之地。 沈陽著名的古跡包括:沈陽故宮、北陵、東陵、新樂遺址、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永安石橋、塔山山城等。其中沈陽故宮是除北京故宮外,另一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群,同時它也是清代最早的宮殿建築群,是清太祖和清太宗所建造和使用的宮殿。城北的北陵(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極和皇后的陵墓。城東北的東陵(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陵墓,其中依地形所建造的108級台階,象徵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是福陵的重要標誌。新樂遺址是7200年前石器時代的一些原始社會遺址,它豐富的石器、陶器、煤製精品、木雕珍品、古房址等歷史文物現今還保存在博物館中。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上海 / 南京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上海 / 南京
上海市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擁有眾多著名古蹟景點,氣候溫和濕潤適宜居住,未來將建成兼具國際經濟、金融與貿易的中心;南京簡稱寧,江蘇省省會,位於長江下游,屬寧、鎮丘陵地區,境內山環水繞,形勝天然,古有「虎踞龍盤」之稱…… 上海市,簡稱滬,為中央直轄市,亦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 上海總面積​​0.63萬平方公里,地處長江三角洲近海部位,是長江奔瀉東海的過程中,在入海口所形成的一塊沖積平原﹔地處長江三角洲前緣,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上海天生佔有地理上的優勢,交通便利外加腹地廣闊,使上海成為一個甚具發展潛力的港口;目前上海已發展為我國的經濟中心和最大港口城市,並列居世界級的大都市與金融中心。 上海擁有眾多著名古蹟景點,以歷史人文景觀為主。豫園,嘉定孔廟、古漪園、秋霞圃、松江方塔、醉白池、青浦曲水園、澱山湖,都是熱門觀光勝地。由於港口通商之因,上海風氣較其他城市開放,中西文化融合的結果,使得上海市的建築融合了東、西方色彩,其中黃浦江畔的外灘建築群更有"萬國建築博物館"之稱。 上海是中國重要的文化中心, 擁有包括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大、同濟大學等著名大學在內的40所學校 是中國近代和現代文化藝術的發源地,也是東西文化的匯集點。上海已確定了邁向21世紀的長遠發展戰略目標,上海將會建成兼具國際經濟、金融與貿易的中心,而浦東新區則將成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經濟開發區,成為新的國際經濟中心城市。 南京為江蘇省省會,是中國五大文化古都之一,是中國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地。由一至十五世紀,曾有十個朝代在此建都,所以稱為“十朝都會”。南京居長江下游,接近大運河,交通十分便利。早在5000多年以前,已有原始村落的出現。它已擁有2460多年的建城史,初名越城,戰國時楚國在石頭山上置金陵邑、秦改​​為秣陵、三國時稱建業、西晉末稱建康,其後六朝(東晉、宋、齊、梁、陳)均建都於此、唐代稱升州,宋易名為江寧、及至明初才定名南京。 南京自六朝以來,十里秦淮沿岸,尤其是夫子廟地區,文運昌盛,市肆繁華,有著星羅棋布的古跡遺址,中山陵園,莊嚴肅穆;長江大橋,天塹通途;金陵飯店,拔地凌空;玄武湖、莫愁湖,晶瑩剔透,宛若明鏡;明孝陵、古城垣等明清建築,風貌古樸。 南京的歷史久遠,且有多個皇朝建都於此,足以證明其地理上的重要地位,而經歷了幾千年文化歷史的洗禮,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很多,因此不失為一處尋懷探古的好地方。
上海市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擁有眾多著名古蹟景點,氣候溫和濕潤適宜居住,未來將建成兼具國際經濟、金融與貿易的中心;南京簡稱寧,江蘇省省會,位於長江下游,屬寧、鎮丘陵地區,境內山環水繞,形勝天然,古有「虎踞龍盤」之稱…… 上海市,簡稱滬,為中央直轄市,亦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 上海總面積​​0.63萬平方公里,地處長江三角洲近海部位,是長江奔瀉東海的過程中,在入海口所形成的一塊沖積平原﹔地處長江三角洲前緣,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上海天生佔有地理上的優勢,交通便利外加腹地廣闊,使上海成為一個甚具發展潛力的港口;目前上海已發展為我國的經濟中心和最大港口城市,並列居世界級的大都市與金融中心。 上海擁有眾多著名古蹟景點,以歷史人文景觀為主。豫園,嘉定孔廟、古漪園、秋霞圃、松江方塔、醉白池、青浦曲水園、澱山湖,都是熱門觀光勝地。由於港口通商之因,上海風氣較其他城市開放,中西文化融合的結果,使得上海市的建築融合了東、西方色彩,其中黃浦江畔的外灘建築群更有"萬國建築博物館"之稱。 上海是中國重要的文化中心, 擁有包括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大、同濟大學等著名大學在內的40所學校 是中國近代和現代文化藝術的發源地,也是東西文化的匯集點。上海已確定了邁向21世紀的長遠發展戰略目標,上海將會建成兼具國際經濟、金融與貿易的中心,而浦東新區則將成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經濟開發區,成為新的國際經濟中心城市。 南京為江蘇省省會,是中國五大文化古都之一,是中國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地。由一至十五世紀,曾有十個朝代在此建都,所以稱為“十朝都會”。南京居長江下游,接近大運河,交通十分便利。早在5000多年以前,已有原始村落的出現。它已擁有2460多年的建城史,初名越城,戰國時楚國在石頭山上置金陵邑、秦改​​為秣陵、三國時稱建業、西晉末稱建康,其後六朝(東晉、宋、齊、梁、陳)均建都於此、唐代稱升州,宋易名為江寧、及至明初才定名南京。 南京自六朝以來,十里秦淮沿岸,尤其是夫子廟地區,文運昌盛,市肆繁華,有著星羅棋布的古跡遺址,中山陵園,莊嚴肅穆;長江大橋,天塹通途;金陵飯店,拔地凌空;玄武湖、莫愁湖,晶瑩剔透,宛若明鏡;明孝陵、古城垣等明清建築,風貌古樸。 南京的歷史久遠,且有多個皇朝建都於此,足以證明其地理上的重要地位,而經歷了幾千年文化歷史的洗禮,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很多,因此不失為一處尋懷探古的好地方。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蘇州 / 韓城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蘇州 / 韓城
韓城位於陝西省東部,隋代稱韓城縣,舊城保存有大量具歷史性的建築、古跡和文化遺產,著名的有司馬遷祠、普照寺、金代磚塔、韓城花椒等...... 西周時期為韓侯封地,春秋稱韓源,秦、漢為夏陽縣,隋代稱韓城縣。舊城內保存大量具有傳統風貌的街道及四合院民居,還有文廟、城隍廟等古建築群,城郊有舊石器洞穴遺址、戰國魏長城、司馬遷祠墓、漢墓群、法王廟、普照寺、金代磚塔等名勝古跡。 韓城地處中平原,黃土高原過渡地,黃河自北向南流境內。境內古遺址有28處,唐、宋、元、明、清古建築150多處,其中司馬遷祠墓是全國文物保存的重點。韓城又有“小北京”之稱,天然風景、古跡眾多令人遐邇。 著名的司馬遷祠位於一由四大高台組成的陡坡上,氣勢雄偉壯觀。從底向上,拾起而上,直至第四個高台上。分前後兩院:前院有獻殿和寢宮,衣冠塚在後院。獻殿中有北宋以來的61塊石碑,記述對司馬遷的稱頌之辭。寢宮裏供奉有司馬遷塑像。後院的墓砌成圓形,很像一座豐收的穀塔,因墓碑上刻有八卦付號,故又稱”八卦墓”。
韓城位於陝西省東部,隋代稱韓城縣,舊城保存有大量具歷史性的建築、古跡和文化遺產,著名的有司馬遷祠、普照寺、金代磚塔、韓城花椒等...... 西周時期為韓侯封地,春秋稱韓源,秦、漢為夏陽縣,隋代稱韓城縣。舊城內保存大量具有傳統風貌的街道及四合院民居,還有文廟、城隍廟等古建築群,城郊有舊石器洞穴遺址、戰國魏長城、司馬遷祠墓、漢墓群、法王廟、普照寺、金代磚塔等名勝古跡。 韓城地處中平原,黃土高原過渡地,黃河自北向南流境內。境內古遺址有28處,唐、宋、元、明、清古建築150多處,其中司馬遷祠墓是全國文物保存的重點。韓城又有“小北京”之稱,天然風景、古跡眾多令人遐邇。 著名的司馬遷祠位於一由四大高台組成的陡坡上,氣勢雄偉壯觀。從底向上,拾起而上,直至第四個高台上。分前後兩院:前院有獻殿和寢宮,衣冠塚在後院。獻殿中有北宋以來的61塊石碑,記述對司馬遷的稱頌之辭。寢宮裏供奉有司馬遷塑像。後院的墓砌成圓形,很像一座豐收的穀塔,因墓碑上刻有八卦付號,故又稱”八卦墓”。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鎮江 / 常熟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鎮江 / 常熟
有著5000多年文化歷史、資源豐富、山青水秀、景色綺麗的文化古城常熟,集合了山、水、城、園等景象於一身,構成一種獨特的風情,人稱“十里青山半入城”。 常熟商末稱勾吳,西晉建海虞縣,南朝梁時稱常熟,自唐以後縣治所在。古城佈局獨特,城內有琴川河,西北有虞山伸入,人稱“十里青山半入城”。現虞山上保存有明代城牆遺跡,城內街道基本保持明、清格局。文物古跡有商代仲雍墓、春秋言子墓、南朝梁昭明太子讀書台、南齊興福寺、宋代方塔、元代大畫家黃公望墓等。虞山風景秀麗,有劍門奇石、維摩寺、辛峰亭等名勝。 常熟地處長江三角洲沿江開發帶,東依上海,南鄰蘇州,西接無錫,北與南通隔江相望,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人口104萬,面積1142平方公里,具有雄厚的經濟基礎,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是全國“十大財神縣”之一。 常熟這個歷史古城素以人文薈萃、才俊輩出而聞名,同時深厚的文化和歷史資源。走進常熟我們會察覺到文化的氛圍極為濃鬱,在這裡歷史文化名人無所不在。人們在交談話語中不時提及黃公望、王石谷、龐薰、曾樸、瞿式(耒)等文化名人的名字,他們都是常熟人的驕傲。 ”十里青山半入城”虞山門位於虞山東兵嶺,騰山而築。明嘉靖年間因抗倭寇,以雙面城磚砌築,底部是花崗岩,是常熟古時七座城關之一,素有“江南小長城”之稱。
有著5000多年文化歷史、資源豐富、山青水秀、景色綺麗的文化古城常熟,集合了山、水、城、園等景象於一身,構成一種獨特的風情,人稱“十里青山半入城”。 常熟商末稱勾吳,西晉建海虞縣,南朝梁時稱常熟,自唐以後縣治所在。古城佈局獨特,城內有琴川河,西北有虞山伸入,人稱“十里青山半入城”。現虞山上保存有明代城牆遺跡,城內街道基本保持明、清格局。文物古跡有商代仲雍墓、春秋言子墓、南朝梁昭明太子讀書台、南齊興福寺、宋代方塔、元代大畫家黃公望墓等。虞山風景秀麗,有劍門奇石、維摩寺、辛峰亭等名勝。 常熟地處長江三角洲沿江開發帶,東依上海,南鄰蘇州,西接無錫,北與南通隔江相望,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人口104萬,面積1142平方公里,具有雄厚的經濟基礎,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是全國“十大財神縣”之一。 常熟這個歷史古城素以人文薈萃、才俊輩出而聞名,同時深厚的文化和歷史資源。走進常熟我們會察覺到文化的氛圍極為濃鬱,在這裡歷史文化名人無所不在。人們在交談話語中不時提及黃公望、王石谷、龐薰、曾樸、瞿式(耒)等文化名人的名字,他們都是常熟人的驕傲。 ”十里青山半入城”虞山門位於虞山東兵嶺,騰山而築。明嘉靖年間因抗倭寇,以雙面城磚砌築,底部是花崗岩,是常熟古時七座城關之一,素有“江南小長城”之稱。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徐州 / 淮安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徐州 / 淮安
淮安位於江蘇省北部,經歷秦、漢、隋、唐、元、明、清等朝代,文物古跡豐富,是中國歷史上第十三號文化古城,聞名的古跡有青蓮崗文化遺址、韓侯祠、漂母祠、梁紅玉祠等...... 秦漢設縣,隋、唐至清歷為州、郡治,元、明以來,漕運、商業發達,為運河要邑。城池始建於晉,元、明增築,三城聯立,至今格局未變,尚保留有部分城牆遺跡。文物古跡有周恩來故居、青蓮崗古文化遺址、文通塔、金代銅鐘、關於培祠及墓、鎮淮樓、韓侯祠、勺湖園、漂母祠、吳承恩故居、梁紅玉祠等。 鎮淮樓----鎮淮樓是一座古代典雅的建築,他位於淮安中心,始建於宋代,原先鎮江都統司酒樓,明時曾置銅壺刻漏以報時,有匾日“樵樓”;樓下拱門為南北交通要道,故有“南北樞紐”之稱;清同治年間改稱“鎮淮樓”,因淮水經常泛濫而取“鎮淮”之名,以鎮壓水患之意。明國年間鎮淮樓改稱“中山樓”。 韓侯釣台祠----韓侯釣台及漂母洞位於淮安城西北隅的古運河東側,台基呈長方形,高一丈多。韓信少年時曾在城下垂釣,並依靠釣魚、賣魚為生,後人為紀念他,在他釣魚的地方建築此台。 漂母祠----漂母祠在韓侯釣臺北邊。當韓信垂釣湖濱之時,常得到一位漂紗婦女的飲食恩賜。為了歌頌她的功德,後入建祠紀念。 韓侯祠----韓侯祠在淮安城中鎮淮樓東一百米來的地方。原建有大殿、中殿、前殿,以及其他一些附設建築。大殿門朝南,典雅非常,建篠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 梁紅玉祠----在淮安城北門東邊,有一座紀念南宋巾幗英雄的古祠梁紅玉祠。
淮安位於江蘇省北部,經歷秦、漢、隋、唐、元、明、清等朝代,文物古跡豐富,是中國歷史上第十三號文化古城,聞名的古跡有青蓮崗文化遺址、韓侯祠、漂母祠、梁紅玉祠等...... 秦漢設縣,隋、唐至清歷為州、郡治,元、明以來,漕運、商業發達,為運河要邑。城池始建於晉,元、明增築,三城聯立,至今格局未變,尚保留有部分城牆遺跡。文物古跡有周恩來故居、青蓮崗古文化遺址、文通塔、金代銅鐘、關於培祠及墓、鎮淮樓、韓侯祠、勺湖園、漂母祠、吳承恩故居、梁紅玉祠等。 鎮淮樓----鎮淮樓是一座古代典雅的建築,他位於淮安中心,始建於宋代,原先鎮江都統司酒樓,明時曾置銅壺刻漏以報時,有匾日“樵樓”;樓下拱門為南北交通要道,故有“南北樞紐”之稱;清同治年間改稱“鎮淮樓”,因淮水經常泛濫而取“鎮淮”之名,以鎮壓水患之意。明國年間鎮淮樓改稱“中山樓”。 韓侯釣台祠----韓侯釣台及漂母洞位於淮安城西北隅的古運河東側,台基呈長方形,高一丈多。韓信少年時曾在城下垂釣,並依靠釣魚、賣魚為生,後人為紀念他,在他釣魚的地方建築此台。 漂母祠----漂母祠在韓侯釣臺北邊。當韓信垂釣湖濱之時,常得到一位漂紗婦女的飲食恩賜。為了歌頌她的功德,後入建祠紀念。 韓侯祠----韓侯祠在淮安城中鎮淮樓東一百米來的地方。原建有大殿、中殿、前殿,以及其他一些附設建築。大殿門朝南,典雅非常,建篠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 梁紅玉祠----在淮安城北門東邊,有一座紀念南宋巾幗英雄的古祠梁紅玉祠。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杭州 / 紹興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杭州 / 紹興
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杭州繁衍生息,史稱「良渚文化」,其遺址位於杭州市郊。杭州曾是五代吳越國和南宋王朝兩代建都地,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七大古都之一…… 杭州歷史悠久,自秦時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歷史。杭州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史稱「良渚文化」,其遺址位於杭州市郊。杭州曾是五代吳越國和南宋王朝兩代建都地,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七大古都之一。 杭州古稱錢塘。隋朝開皇九年,廢錢塘郡設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歷史上出現。西元1912年廢杭州府,合併錢塘、仁和兩縣爲杭縣。 杭州文化從新石器時代後期開始,先後出現過極具特色的良渚文化、吳越文化、南宋及明清文化,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文化系列。當中人才輩出,政治家、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民族英雄、忠臣義士、賢明州官等,爲杭州留下了一頁頁光耀的歷史,塑造了杭州「文化之邦」和「歷史名城」的形象。
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杭州繁衍生息,史稱「良渚文化」,其遺址位於杭州市郊。杭州曾是五代吳越國和南宋王朝兩代建都地,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七大古都之一…… 杭州歷史悠久,自秦時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歷史。杭州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史稱「良渚文化」,其遺址位於杭州市郊。杭州曾是五代吳越國和南宋王朝兩代建都地,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七大古都之一。 杭州古稱錢塘。隋朝開皇九年,廢錢塘郡設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歷史上出現。西元1912年廢杭州府,合併錢塘、仁和兩縣爲杭縣。 杭州文化從新石器時代後期開始,先後出現過極具特色的良渚文化、吳越文化、南宋及明清文化,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文化系列。當中人才輩出,政治家、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民族英雄、忠臣義士、賢明州官等,爲杭州留下了一頁頁光耀的歷史,塑造了杭州「文化之邦」和「歷史名城」的形象。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寧波 / 毫州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寧波 / 毫州
寧波,簡稱「甬」,位於中國海岸線中段,浙江寧紹平原東端。東有舟山群島,北瀕杭州灣,西接紹興市的嵊縣、新昌、上虞,南臨三門灣,與臺州的三門、天臺相連。 寧波有很多的風景名勝,當中包括阿育王寺景區、東錢湖景區、天童寺景區、溪口雪竇山名勝區、招寶山景區等。而文物古跡方面就有阿育王寺、保國寺、河姆渡遺址、七塔寺、天封塔、天童寺、天一閣、上林湖越窖遺址、它山堰、鎮海口海防遺址等。
寧波,簡稱「甬」,位於中國海岸線中段,浙江寧紹平原東端。東有舟山群島,北瀕杭州灣,西接紹興市的嵊縣、新昌、上虞,南臨三門灣,與臺州的三門、天臺相連。 寧波有很多的風景名勝,當中包括阿育王寺景區、東錢湖景區、天童寺景區、溪口雪竇山名勝區、招寶山景區等。而文物古跡方面就有阿育王寺、保國寺、河姆渡遺址、七塔寺、天封塔、天童寺、天一閣、上林湖越窖遺址、它山堰、鎮海口海防遺址等。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歙縣 / 壽縣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歙縣 / 壽縣
有「地下博物館」之稱的壽縣,曾是蔡國、楚國、西漢淮南國、東漢袁術稱帝和南朝宋國的建都地,也是楚文化的故鄉,淝水之戰的古戰場,人文薈萃,古蹟遍地…… 壽縣古稱壽春、壽陽、壽州,位於安徽省中部,準河南岸,這裡曾是蔡國、楚國、西漢淮南國、東漢袁術稱帝和南朝宋國的建都地,也是楚文化的故鄉,淝水之戰的古戰場,人文薈萃,古蹟遍地,素有「地下博物館」之稱。 「神州第一大塘」安豐塘(古稱芍陂)和宋代古城幹牆、報恩寺、清真寺、劉安墓等都在縣內。孫叔敖、劉安、呂本中、孫家鼐、張樹候、方振武、柏文蔚、薛卓漢、曹淵、孫一中等批傑出人物馳名中外。 這裡有很多古歷史建築物,好像有安豐塘。安豐塘古稱芍陂,爲春秋中葉楚相孫叔敖集民力所​​建,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而「八公山森林公園」,是一個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爲一體的名勝古蹟。傳爲千古佳話"將相和"的趙國良將廉頗就長眠在八公山著名的淮南王劉安墓座落在園內西側。此外飲馬泉、湧泉、瑪瑙泉等無不引人入勝,著名的八山豆腐便是用此泉水磨製而成。八公山地勢險峻,歷來爲兵家必爭之地。著名的秦晉「淝水之戰」主戰場就在八公山下,「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的典故膾炙人口,就是出自這裡的。
有「地下博物館」之稱的壽縣,曾是蔡國、楚國、西漢淮南國、東漢袁術稱帝和南朝宋國的建都地,也是楚文化的故鄉,淝水之戰的古戰場,人文薈萃,古蹟遍地…… 壽縣古稱壽春、壽陽、壽州,位於安徽省中部,準河南岸,這裡曾是蔡國、楚國、西漢淮南國、東漢袁術稱帝和南朝宋國的建都地,也是楚文化的故鄉,淝水之戰的古戰場,人文薈萃,古蹟遍地,素有「地下博物館」之稱。 「神州第一大塘」安豐塘(古稱芍陂)和宋代古城幹牆、報恩寺、清真寺、劉安墓等都在縣內。孫叔敖、劉安、呂本中、孫家鼐、張樹候、方振武、柏文蔚、薛卓漢、曹淵、孫一中等批傑出人物馳名中外。 這裡有很多古歷史建築物,好像有安豐塘。安豐塘古稱芍陂,爲春秋中葉楚相孫叔敖集民力所​​建,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而「八公山森林公園」,是一個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爲一體的名勝古蹟。傳爲千古佳話"將相和"的趙國良將廉頗就長眠在八公山著名的淮南王劉安墓座落在園內西側。此外飲馬泉、湧泉、瑪瑙泉等無不引人入勝,著名的八山豆腐便是用此泉水磨製而成。八公山地勢險峻,歷來爲兵家必爭之地。著名的秦晉「淝水之戰」主戰場就在八公山下,「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的典故膾炙人口,就是出自這裡的。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漳州 / 景德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漳州 / 景德鎮
景德鎮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製瓷歷史,北宋真宗景德年間(西元1004年至1007年),由於燒制的精美禦瓷獲真宗贊賞,瓷器上底款書「景德年製」 ,「天下咸稱景德鎮」,景德鎮由此得名…… 被譽為世界「瓷都」的景德鎮,自然資源豐富,加上氣候四季分明,適宜各種植物和農作物的生長。景德鎮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製瓷歷史,北宋真宗景德年間(西元1004年至1007年),由於燒制的精美禦瓷獲真宗贊賞,瓷器上底款書「景德年制」 ,「天下咸稱景德鎮」,景德鎮由此得名。經過長期的發展,景德鎮瓷器逐漸形成了「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明如鏡」的獨特風格。 湖田位於景德鎮市東南方郊外,在唐代到明代中期的約七百年歷史中一直是景德鎮的製瓷中心,是民窯聚集的產瓷地。後來由於在市場逐漸失利,最後不得不依附官窯而生,於是這些民窯逐漸搬遷到官窯週邊,形成了現在的湖田古瓷窯址,而湖田逐被荒棄成農田。但是,七百年的製瓷歷史給湖田留下了大量的古窯、古作坊遺跡,如「葫蘆窯」、「馬蹄窯」等。這些古跡使湖田成為我國重要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不斷出土的古跡也成了國內外陶瓷考古愛好者的樂園。
景德鎮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製瓷歷史,北宋真宗景德年間(西元1004年至1007年),由於燒制的精美禦瓷獲真宗贊賞,瓷器上底款書「景德年製」 ,「天下咸稱景德鎮」,景德鎮由此得名…… 被譽為世界「瓷都」的景德鎮,自然資源豐富,加上氣候四季分明,適宜各種植物和農作物的生長。景德鎮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製瓷歷史,北宋真宗景德年間(西元1004年至1007年),由於燒制的精美禦瓷獲真宗贊賞,瓷器上底款書「景德年制」 ,「天下咸稱景德鎮」,景德鎮由此得名。經過長期的發展,景德鎮瓷器逐漸形成了「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明如鏡」的獨特風格。 湖田位於景德鎮市東南方郊外,在唐代到明代中期的約七百年歷史中一直是景德鎮的製瓷中心,是民窯聚集的產瓷地。後來由於在市場逐漸失利,最後不得不依附官窯而生,於是這些民窯逐漸搬遷到官窯週邊,形成了現在的湖田古瓷窯址,而湖田逐被荒棄成農田。但是,七百年的製瓷歷史給湖田留下了大量的古窯、古作坊遺跡,如「葫蘆窯」、「馬蹄窯」等。這些古跡使湖田成為我國重要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不斷出土的古跡也成了國內外陶瓷考古愛好者的樂園。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曲阜 / 南昌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曲阜 / 南昌
曲阜已經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這裡更被譽為「禮義之邦」,而且她更擁有大量珍貴的地上地下文物。全市共文物保護單位112 處,其中孔廟、孔府及孔林已被列入世界歷史文化遺跡…… 山東曲阜是孔子的故鄉,據《史記》記載,曲阜曾是神農的故都,黃帝出生地、商殷故國、週漢魯都、孟子出生地。曲阜已經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這裡更被譽為「禮義之邦」,而且她更擁有大量珍貴的地上地下文物。全市共文物保護單位112處,其中孔廟、孔府及孔林已被列入世界歷史文化遺跡。孔廟位於曲阜城內,是全國著名的三大古代建築群之一,有殿堂閣廳466間,門坊54座,主體建築大城殿、故宮太和殿和岱廟天貺殿並稱東方三大殿。廟內珍藏歷代碑碣兩千餘塊,被稱爲中國書法藝術的寶庫。 孔府位於孔廟東側,是孔子嫡系後裔歷代衍聖公的官署和私邸,佔地240畝,爲中國現存最大、歷史最長的封建貴族府第,號稱「天下第一家」。孔林佔地3000餘畝,是孔子及其後代的墓葬地,林內碑碣林立,填塚點點,數以萬計的柏檜楓楷等古樹遮天蔽日,被稱爲中國最大的人造園林。另外黃帝出生地壽丘,中國金字塔少昊陵、後聖顔廟、元聖周公廟以及尼山古代建築群、九龍山漢墓群等,也十分有名。因此曲阜自古以來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地位,都成爲世人所景仰的地方。
曲阜已經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這裡更被譽為「禮義之邦」,而且她更擁有大量珍貴的地上地下文物。全市共文物保護單位112 處,其中孔廟、孔府及孔林已被列入世界歷史文化遺跡…… 山東曲阜是孔子的故鄉,據《史記》記載,曲阜曾是神農的故都,黃帝出生地、商殷故國、週漢魯都、孟子出生地。曲阜已經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這裡更被譽為「禮義之邦」,而且她更擁有大量珍貴的地上地下文物。全市共文物保護單位112處,其中孔廟、孔府及孔林已被列入世界歷史文化遺跡。孔廟位於曲阜城內,是全國著名的三大古代建築群之一,有殿堂閣廳466間,門坊54座,主體建築大城殿、故宮太和殿和岱廟天貺殿並稱東方三大殿。廟內珍藏歷代碑碣兩千餘塊,被稱爲中國書法藝術的寶庫。 孔府位於孔廟東側,是孔子嫡系後裔歷代衍聖公的官署和私邸,佔地240畝,爲中國現存最大、歷史最長的封建貴族府第,號稱「天下第一家」。孔林佔地3000餘畝,是孔子及其後代的墓葬地,林內碑碣林立,填塚點點,數以萬計的柏檜楓楷等古樹遮天蔽日,被稱爲中國最大的人造園林。另外黃帝出生地壽丘,中國金字塔少昊陵、後聖顔廟、元聖周公廟以及尼山古代建築群、九龍山漢墓群等,也十分有名。因此曲阜自古以來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地位,都成爲世人所景仰的地方。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安陽 / 濟南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安陽 / 濟南
濟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遠古時期中國有一位原始部落的首領—舜(約西元前22世紀)就是出生與生活在濟南一帶。濟南東郊的城子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以黑陶爲標誌的龍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的發現地,這裏發現了中國最古老的城址約20萬平方米。說明濟南作爲城市的歷史在4000年以上。 濟南文物古蹟眾多,有舜文​​化遺址(西元前22世紀)舜耕山、舜井、娥英河、舜廟,有先於秦長城的齊長城(西元前3世紀),中國最古老的地面房屋建築——漢代孝堂山郭氏墓石祠(西元前1世紀),中國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門塔(西元7世紀)和被譽爲「海內第一名塑」的靈巖寺宋代彩塑羅漢(西元11世紀)等。 濟南亦有許多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像中醫科學的奠基人扁鵲,陰陽五行學派大師鄒衍,唐代(西元618-907年)開國元勳房玄齡、秦瓊,中國著名文學家李清照、辛棄疾、張養浩、李開先等。另外,李白、杜甫、蘇軾、曾鞏等歷代傑出的作家學者,都先後在濟南生活遊歷,故有「濟南名士多」的佳譽。
濟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遠古時期中國有一位原始部落的首領—舜(約西元前22世紀)就是出生與生活在濟南一帶。濟南東郊的城子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以黑陶爲標誌的龍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的發現地,這裏發現了中國最古老的城址約20萬平方米。說明濟南作爲城市的歷史在4000年以上。 濟南文物古蹟眾多,有舜文​​化遺址(西元前22世紀)舜耕山、舜井、娥英河、舜廟,有先於秦長城的齊長城(西元前3世紀),中國最古老的地面房屋建築——漢代孝堂山郭氏墓石祠(西元前1世紀),中國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門塔(西元7世紀)和被譽爲「海內第一名塑」的靈巖寺宋代彩塑羅漢(西元11世紀)等。 濟南亦有許多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像中醫科學的奠基人扁鵲,陰陽五行學派大師鄒衍,唐代(西元618-907年)開國元勳房玄齡、秦瓊,中國著名文學家李清照、辛棄疾、張養浩、李開先等。另外,李白、杜甫、蘇軾、曾鞏等歷代傑出的作家學者,都先後在濟南生活遊歷,故有「濟南名士多」的佳譽。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江陵 / 武漢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江陵 / 武漢
武漢位於長江中游,與漢水交彙。市區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成,是湖北省省會。武漢歷史悠久,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稱江夏,東漢末年開始築城,叫「卻月城」,三國時孫權又在武昌蛇山築城,稱「夏口城」。後幾經興衰,至唐宋時,兩城基本定型。漢口明代初成鎮,商業繁榮,爲中國古代四大名鎮之一。 武漢地處中國中部水陸交通要衝,在以水運爲生的時代就有「九省通衢」之稱,很早就成爲華中專區物資集散中心。 1911年,辛亥革命首義於武昌,北伐軍攻佔武昌後,曾一度以漢口爲都。武漢的名勝古蹟主要有東湖、歸元寺、古琴台、龜山、黃鶴樓等。 辛亥革命政府舊址位於武昌閱馬場北端,原是清宣統元年(1909)年建的湖北省諮議局大樓。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成功,在此組成革命軍政府,宣佈廢除帝制,建立中華民國,通電各省起義。此樓爲兩層,磚木結構,上層頂端正中有教堂式的望樓,頗具西歐古典建築風格。 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期的西元223年,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並稱「中國江南三大名樓」,有「天下絕景」之譽。歷史上屢建屢毀。它位於長江南岸的蛇山黃鵠磯,由主樓、配亭、軒廊、牌坊、南樓、詩碑廊、古肆商業街等組成,外觀造型「回望如一層層飛簷」,金黃色的琉璃瓦面古樸富麗,紅葫蘆形寶頂入夜閃閃發光,各層均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
武漢位於長江中游,與漢水交彙。市區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成,是湖北省省會。武漢歷史悠久,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稱江夏,東漢末年開始築城,叫「卻月城」,三國時孫權又在武昌蛇山築城,稱「夏口城」。後幾經興衰,至唐宋時,兩城基本定型。漢口明代初成鎮,商業繁榮,爲中國古代四大名鎮之一。 武漢地處中國中部水陸交通要衝,在以水運爲生的時代就有「九省通衢」之稱,很早就成爲華中專區物資集散中心。 1911年,辛亥革命首義於武昌,北伐軍攻佔武昌後,曾一度以漢口爲都。武漢的名勝古蹟主要有東湖、歸元寺、古琴台、龜山、黃鶴樓等。 辛亥革命政府舊址位於武昌閱馬場北端,原是清宣統元年(1909)年建的湖北省諮議局大樓。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成功,在此組成革命軍政府,宣佈廢除帝制,建立中華民國,通電各省起義。此樓爲兩層,磚木結構,上層頂端正中有教堂式的望樓,頗具西歐古典建築風格。 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期的西元223年,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並稱「中國江南三大名樓」,有「天下絕景」之譽。歷史上屢建屢毀。它位於長江南岸的蛇山黃鵠磯,由主樓、配亭、軒廊、牌坊、南樓、詩碑廊、古肆商業街等組成,外觀造型「回望如一層層飛簷」,金黃色的琉璃瓦面古樸富麗,紅葫蘆形寶頂入夜閃閃發光,各層均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襄樊 / 長沙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襄樊 / 長沙
長沙是楚漢名城,近代革命發祥地之一。在長沙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在二十至十五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已有原始先民生息繁衍,另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3000多年之久。長沙市位於湘中東北部之湘江下游,境內山川秀麗,環境優美,她更是中國南方的大城市,是湖南省的省會,是全省的政治經濟、商業和文化中心,也是國務院公佈的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和第一批對外開放的旅遊城市之一。 長沙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體,風物最爲宜人。麓山寺是「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嶽麓書院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有「瀟湘洙泗」之稱。愛晚亭,有:「霜葉紅於二月花」之美,曾是毛澤東青少年時期讀書之處;雲麓宮,有「西南雲氣來衡嶽」之氣勢,是遊人最愛登臨之地。山上還有「三絕」碑和禹王碑等古蹟,有黃興墓和蔡鍔墓等名人墓葬。加上山間古木參天,山谷幽靜,故一年四季遊人絡繹不絕。
長沙是楚漢名城,近代革命發祥地之一。在長沙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在二十至十五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已有原始先民生息繁衍,另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3000多年之久。長沙市位於湘中東北部之湘江下游,境內山川秀麗,環境優美,她更是中國南方的大城市,是湖南省的省會,是全省的政治經濟、商業和文化中心,也是國務院公佈的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和第一批對外開放的旅遊城市之一。 長沙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體,風物最爲宜人。麓山寺是「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嶽麓書院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有「瀟湘洙泗」之稱。愛晚亭,有:「霜葉紅於二月花」之美,曾是毛澤東青少年時期讀書之處;雲麓宮,有「西南雲氣來衡嶽」之氣勢,是遊人最愛登臨之地。山上還有「三絕」碑和禹王碑等古蹟,有黃興墓和蔡鍔墓等名人墓葬。加上山間古木參天,山谷幽靜,故一年四季遊人絡繹不絕。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成都 / 閬中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成都 / 閬中
成都歷史悠久,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據史書記載,大約在西元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今雙流縣)遷往成都,構築城池。關於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是藉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五代時,後蜀皇帝孟昶偏愛芙蓉花,命百姓在城牆上種植芙蓉樹,花開時節,成都「四十里爲錦秀」,故成都又被稱爲芙蓉城,簡稱「蓉城」。 成都是古蜀國文化的重要發源地。現今出土的大量古蜀國文物說明,早在商周時期,古蜀國人民就創造了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成爲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成都歷史悠久,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據史書記載,大約在西元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今雙流縣)遷往成都,構築城池。關於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是藉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五代時,後蜀皇帝孟昶偏愛芙蓉花,命百姓在城牆上種植芙蓉樹,花開時節,成都「四十里爲錦秀」,故成都又被稱爲芙蓉城,簡稱「蓉城」。 成都是古蜀國文化的重要發源地。現今出土的大量古蜀國文物說明,早在商周時期,古蜀國人民就創造了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成爲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重慶 / 宜賓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重慶 / 宜賓
山多河也多,重慶市位於青康藏高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地帶,為中國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與資源富集的西部地區的交集區域… 重慶簡稱「渝」,西元1189年,宋光宗以「雙喜重慶」之意改渝為「重慶」。抗戰時期定都「陪都」,現則為西南地區最大的工商業重鎮。重慶市位於青康藏高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地帶,為中國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與資源富集的西部地區的交集區域。在地貌構成上,重慶最典型的特徵是山多河也多,山脈連綿起伏,大小河流縱橫交錯。 長江幹流自西向東橫貫全境,以長江幹流為軸線,又彙集了上百條大小支流,地勢沿河流、山脈起伏,從南北向長江河谷傾斜的地貌,構成重慶以山地、丘陵為主的地形狀態。在氣候上,重慶終年和風輕拂,林木蔥翠,山水竣秀。 重慶市是一座舉世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達3000多年,在此入長江的嘉陵江古稱渝水,隋文帝楊堅於西元583年在這裏設置渝州,這就是重慶簡稱「渝」的緣故。南宋淳熙使十六年(1189年),因這裏曾是當朝天子宋光宗趙惇的潛藩之地,便循例於此置府,號曰「重慶府」,以志雙重喜慶。其地遂以「重慶」為名,於今已有800餘年了。 由重慶乘船順流東下,可飽覽川江的小山城長壽,巴國古都涪陵,傳說中的陰曹地府豐都;登上拔江聳翠的疊樓石寶寨,立祠江邊的雲陽張桓侯廊等風物文績,再經蜀後先主劉備託孤的白帝城,進入夔門,就可以盡情地欣賞「長江小三峽」和「長江三峽」的風光。重慶是長江上游和西南地區最大的水陸空立體交通樞紐。城廊依山傍水,建築物層層疊疊,形成獨特的山城景觀,中心區是重慶的行政中心、金融中心和水陸客運樞紐。
山多河也多,重慶市位於青康藏高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地帶,為中國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與資源富集的西部地區的交集區域… 重慶簡稱「渝」,西元1189年,宋光宗以「雙喜重慶」之意改渝為「重慶」。抗戰時期定都「陪都」,現則為西南地區最大的工商業重鎮。重慶市位於青康藏高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地帶,為中國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與資源富集的西部地區的交集區域。在地貌構成上,重慶最典型的特徵是山多河也多,山脈連綿起伏,大小河流縱橫交錯。 長江幹流自西向東橫貫全境,以長江幹流為軸線,又彙集了上百條大小支流,地勢沿河流、山脈起伏,從南北向長江河谷傾斜的地貌,構成重慶以山地、丘陵為主的地形狀態。在氣候上,重慶終年和風輕拂,林木蔥翠,山水竣秀。 重慶市是一座舉世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達3000多年,在此入長江的嘉陵江古稱渝水,隋文帝楊堅於西元583年在這裏設置渝州,這就是重慶簡稱「渝」的緣故。南宋淳熙使十六年(1189年),因這裏曾是當朝天子宋光宗趙惇的潛藩之地,便循例於此置府,號曰「重慶府」,以志雙重喜慶。其地遂以「重慶」為名,於今已有800餘年了。 由重慶乘船順流東下,可飽覽川江的小山城長壽,巴國古都涪陵,傳說中的陰曹地府豐都;登上拔江聳翠的疊樓石寶寨,立祠江邊的雲陽張桓侯廊等風物文績,再經蜀後先主劉備託孤的白帝城,進入夔門,就可以盡情地欣賞「長江小三峽」和「長江三峽」的風光。重慶是長江上游和西南地區最大的水陸空立體交通樞紐。城廊依山傍水,建築物層層疊疊,形成獨特的山城景觀,中心區是重慶的行政中心、金融中心和水陸客運樞紐。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自貢 / 遵義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自貢 / 遵義
素有「恐龍之鄉」之稱的自貢,位於四川省成都南約160公里。 1939年以自流井、貢井兩地合併設自貢市。自貢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自貢盛産井鹽,開採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素有「鹽都」之稱。今日的自貢以天然氣、鹽鹵爲原料的化學工業成爲鹽都的重要工業。自貢名勝古蹟主要有焱海古鹽井、鹽業歷史博物館、西秦會館、恐龍博物館。恐龍、鹽文化、燈會爲自貢的「三絕」。
素有「恐龍之鄉」之稱的自貢,位於四川省成都南約160公里。 1939年以自流井、貢井兩地合併設自貢市。自貢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自貢盛産井鹽,開採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素有「鹽都」之稱。今日的自貢以天然氣、鹽鹵爲原料的化學工業成爲鹽都的重要工業。自貢名勝古蹟主要有焱海古鹽井、鹽業歷史博物館、西秦會館、恐龍博物館。恐龍、鹽文化、燈會爲自貢的「三絕」。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鎮遠 / 昆明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鎮遠 / 昆明
昆明是雲南省省會,具有兩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是雲南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的中心。昆明的自然風光優美,名勝古蹟眾多,加上氣候四季如春,鮮花長開不謝,風景四季如畫,素有「春城」和「花都」的美譽。 昆明作爲一座中國西南地區的歷史文化名城,悠久的歷史也爲昆明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蹟和風景名勝。始建於唐代的東西寺塔,至今仍然屹立在市區,城中的古幢公園有被尊爲滇中藝術極品的大理國經幢,官渡匠明代金剛寺塔爲中國最古老的金剛寶座塔。明清時代,有規模巨大的金殿鑄造,筇竹寺五百羅漢的雕塑。而《滇南本草》的出版,都反映了昆明在當時所達到的科學文化藝術水平。
昆明是雲南省省會,具有兩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是雲南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的中心。昆明的自然風光優美,名勝古蹟眾多,加上氣候四季如春,鮮花長開不謝,風景四季如畫,素有「春城」和「花都」的美譽。 昆明作爲一座中國西南地區的歷史文化名城,悠久的歷史也爲昆明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蹟和風景名勝。始建於唐代的東西寺塔,至今仍然屹立在市區,城中的古幢公園有被尊爲滇中藝術極品的大理國經幢,官渡匠明代金剛寺塔爲中國最古老的金剛寶座塔。明清時代,有規模巨大的金殿鑄造,筇竹寺五百羅漢的雕塑。而《滇南本草》的出版,都反映了昆明在當時所達到的科學文化藝術水平。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大理 / 麗江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大理 / 麗江
麗江位於雲南西北部,是納西族文化古城。麗江地區是納西族的聚居地,現有人口約30萬。 戰國時屬秦國蜀郡,南北朝時納西族先民遷此,南宋時建城,元到清初為納西族土司府所在地,後為麗江府治。現老城區仍然保存傳統格局與風貌,蛤有濃鬱的地方特色。 新建民居亦就地取材,採用傳統形式。文物古跡有木氏土司府邸、明代建築的五鳳樓、保存有納西族古代壁畫的大寶積宮、琉璃殿、玉峰寺、普濟寺,還有納西族古代象形文字的「東巴經」、納西古樂等。納西族保存有自己的原始宗教--「東巴教」,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東巴教受本、佛、道、三教的影響,信奉萬物有靈,主張多神,其教徒稱為「東巴」,意為智者,集巫、醫、學、藝、匠等於一身,是納西族文化的主要傳播者。
麗江位於雲南西北部,是納西族文化古城。麗江地區是納西族的聚居地,現有人口約30萬。 戰國時屬秦國蜀郡,南北朝時納西族先民遷此,南宋時建城,元到清初為納西族土司府所在地,後為麗江府治。現老城區仍然保存傳統格局與風貌,蛤有濃鬱的地方特色。 新建民居亦就地取材,採用傳統形式。文物古跡有木氏土司府邸、明代建築的五鳳樓、保存有納西族古代壁畫的大寶積宮、琉璃殿、玉峰寺、普濟寺,還有納西族古代象形文字的「東巴經」、納西古樂等。納西族保存有自己的原始宗教--「東巴教」,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東巴教受本、佛、道、三教的影響,信奉萬物有靈,主張多神,其教徒稱為「東巴」,意為智者,集巫、醫、學、藝、匠等於一身,是納西族文化的主要傳播者。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拉薩 / 日喀則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拉薩 / 日喀則
拉薩位於西藏中部,是西藏自治區首府,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拉薩是世界上最高城市之一。拉薩,藏語的意思是「神佛聖地」。 早年的拉薩以氈帳而居,沒有城郭屋舍,是一片荒涼之地。公元七世紀初,藏王松贊乾布先後兼度西藏地區諸部落,正式建立吐蕃王朝,定都拉薩。公元641年,吐蕃王松贊乾布派遣使臣去長安要求與唐皇帝聯姻。唐太宗賜給文成公主一尊釋迦牟尼像,為供奉這尊佛像,在倭塘湖修建了一座巨大的神殿,即今日的大昭寺。大昭寺,藏語為「覺康」,意思是釋迦牟尼佛寺。 拉薩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歷史的高原古城,文物古跡十分豐富。其中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大昭寺、小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等都是中外遊人參觀遊覽的勝地。
拉薩位於西藏中部,是西藏自治區首府,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拉薩是世界上最高城市之一。拉薩,藏語的意思是「神佛聖地」。 早年的拉薩以氈帳而居,沒有城郭屋舍,是一片荒涼之地。公元七世紀初,藏王松贊乾布先後兼度西藏地區諸部落,正式建立吐蕃王朝,定都拉薩。公元641年,吐蕃王松贊乾布派遣使臣去長安要求與唐皇帝聯姻。唐太宗賜給文成公主一尊釋迦牟尼像,為供奉這尊佛像,在倭塘湖修建了一座巨大的神殿,即今日的大昭寺。大昭寺,藏語為「覺康」,意思是釋迦牟尼佛寺。 拉薩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歷史的高原古城,文物古跡十分豐富。其中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大昭寺、小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等都是中外遊人參觀遊覽的勝地。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延安 / 榆林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延安 / 榆林
延安地處黃河中游,是黃土高原的腹地,它北靠長城,東臨黃河,南鄰關中平原,西接甘肅、寧夏、延河與南川河在此交彙,寶塔山、清涼山、鳳凰山環峙鼎立,是座依山傍水的山城。 秦統一中國後,在今延安的延河東岸設高奴縣,其故城至今仍留有殘坦,可視爲延安建城的開端。隨仁壽元年(西元601年),始建延安縣,延安一名由此産生。唐、宋兩代,延安作爲西北的軍事重鎮,長安的門戶,爲世人矚目。唐代名將尉遲敬德曾長期駐守於此,范仲淹那首著名的《漁家傲》亦作於他戌守延州之時,其名句「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活畫出當時的邊塞景色。 延安的文物古蹟豐富,著名的有賈家河文化遺址、蘆山峁文化遺址、五花蓮城遺址、寶塔山、萬佛洞、詩灣等,其中賈家河、蘆山峁文化遺址均爲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豐富的陶器和石器。而寶塔山上的寶塔建於唐代,山上還有烽火臺、摘星樓及范仲淹所立嘉嶺書院遺址;萬佛洞位於清涼山西側山半,洞中有大小佛像萬餘尊,具有典型的宋代風格。這一切都昭示了延安地區悠久的歷史及燦爛的文化。
延安地處黃河中游,是黃土高原的腹地,它北靠長城,東臨黃河,南鄰關中平原,西接甘肅、寧夏、延河與南川河在此交彙,寶塔山、清涼山、鳳凰山環峙鼎立,是座依山傍水的山城。 秦統一中國後,在今延安的延河東岸設高奴縣,其故城至今仍留有殘坦,可視爲延安建城的開端。隨仁壽元年(西元601年),始建延安縣,延安一名由此産生。唐、宋兩代,延安作爲西北的軍事重鎮,長安的門戶,爲世人矚目。唐代名將尉遲敬德曾長期駐守於此,范仲淹那首著名的《漁家傲》亦作於他戌守延州之時,其名句「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活畫出當時的邊塞景色。 延安的文物古蹟豐富,著名的有賈家河文化遺址、蘆山峁文化遺址、五花蓮城遺址、寶塔山、萬佛洞、詩灣等,其中賈家河、蘆山峁文化遺址均爲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豐富的陶器和石器。而寶塔山上的寶塔建於唐代,山上還有烽火臺、摘星樓及范仲淹所立嘉嶺書院遺址;萬佛洞位於清涼山西側山半,洞中有大小佛像萬餘尊,具有典型的宋代風格。這一切都昭示了延安地區悠久的歷史及燦爛的文化。
所有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