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變革給不同的人帶來了不同的命運,我們更多得關注那些所謂主流社會人們的命運,很少注意到那些生活在我們身邊的邊緣群體,即便談起他們,也是用一種所謂的文明道德法則去衡量他們.
趙鐵林一個破了產的下海商人拿起照相機,用自己不太專業的攝影技術去紀錄那些生活在社會邊緣的底層群體,“三陪女”、“流浪兒” 、“下崗工人” 、“流浪畫家” 、“漁民” 及“失去土地的農民”.雖然攝影界對他的攝影技術不屑一顧,但還是被他圖片的真實感給震撼了,圖片配文字說明的方式形成了趙鐵林獨特的紀實攝影風格.
他本人的命運也隨同時代的變革而發生變化,當檢察官的父親被打成”右派” ,母親在文革初含冤自盡,自己也曾被造反派打的半死,十七歲的趙鐵林開始了漫長的流浪生涯.坎坷的命運給他的性格增添了幾分悲劇色彩,從小善於思辨的趙鐵林在惡運的一次次的打擊後,偶然的機會使他發現了一種能表達他沉澱多年思想的方法------關注並紀錄那些命運軌跡中出現問題的群體.
趙鐵林因拍攝的“三陪女”題材而倍受多方關注,許多人在敬佩他的同時也提出對他的質疑與看法,學術界對他的行為也是褒貶不一.社會學界與媒體的過份關注,使趙鐵林失去了往日的朴實與沉穩,產生了自負及天獎大任於他的浮躁心理.這並不是他一個人的表現,而是他這一代人的共同特徵.
但趙鐵林還是一個勤懇的人,在結束使他成名的“三陪女”題材後,他又背起行囊開始了更廣泛的調查與拍攝.